版畫的出現
版畫是一個拐彎抹角的媒材,跟直接繪畫不同,通常需要在「版」上製造出圖像,然後以油墨或顏料將圖像轉印到紙張、布料等載體上,是具有「間接性」的創作方式。為什麼要如此大費周章地製造圖像再轉印呢?答案是為了大量生產,也就是「複數性」。在歷史上,版畫一開始是作為「印刷術」而誕生,為了服務知識與資訊的傳播,因此必須具備「能夠將圖文以相同品質複製出來」的性質,這個發明為世界帶來了啟蒙運動以及各種改革;當印刷術被創作者們運用在藝術作品上,一張張的版畫便蛻變成純粹的美感經驗。
什麼是版種?
在版畫發展的長河中,不斷出現獨具創意的人,將各種材質的「版」以及在版上製造圖像的「方式」組合起來,成為不同的「版種」,常見的有木版、銅版(還可以細分為直刻、蝕刻、美柔汀等)、石版、紙版、絲網版等。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,新的版種持續出現,像是樹脂版或壓克力版,以及近年來因操作簡單且可重複利用而大受歡迎的凝膠版(gelatin plates)等。甚至,不另外製作「版」,而使用植物或現成物進行轉印的「實物版」(found object printing)以及將紙放置於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拓印而成的「拓繪」(frottage)1,都可以視為版畫的一種。在當代的版創藝術家們手中,只要能夠轉印,就有機會作為版材使用。
同樣都是版畫,不同版種表現出來的樣子卻有極大的差異,即使是同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也是如此,這是版畫最有趣的一點,不僅如此,將不同版種的圖像混搭疊印在同一張紙上,更讓畫面增加了許多可能性與豐富性,這便是「併用版」。


上 張金華 〈那些失落的…(一)〉(局部) 2025 紙版凹凸併用、實物版、茶葉染色
下 張金華 〈那些失落的…(二)〉(局部) 2025 紙版凹凸併用、實物版、色紙拼貼

楊忠銘 〈安靜的煙火系列:苦楝〉 2014 凸版油印、拓繪、型染

Max Ernst. The Fugitive (L’Évadé) from Natural History (Histoire Naturelle). c. 1925, published 1926. Collotypes after frottage.
版有了,接下來呢?
無論是依照傳統的方法刻版、腐蝕,還是近代的感光製版,或者是使用現成物作為轉印對象,有了「版」之後,就可以「印」;同一塊版也能因為印的方式不同,出現不同的圖像。若將版畫依照印製方式區分,則可以大致上分為「凹版」、「凸版」、「平版」、「孔版」四大類,他們分別以不同的原理,讓油墨黏附到版上的某些位置,然後就能印出創作者心中的圖案(儘管有時不確定因素太多,印出來的很有機會跟創作者想像得完全不同)。凹版與凸版基本上是利用版材的高低差來控制沾上油墨的區域,平版是在同一個平面上以油水互斥的原理抓住油墨,孔版則是使用一張網(或蠟紙等材料),遮擋某些區域使油墨無法通過,油墨便只會穿過網上通透的部分,進而形成圖像。但實際上真的沒這麼單純,因此我們之後會另外寫一篇文章,好好的解釋這四大類型。
我們為什麼需要「版創藝術」這個詞?
關於版創藝術,有一位藝術家好友在私下閒聊時如此回應道:「無論是版畫還是版創藝術,對於創作者來說,都只是名詞而已。我把心裡想的做成作品時,並不會想著我在做的是版畫還是版創藝術,這些名詞是給藝術史研究者使用的。」說得一語中的。曜畫廊為什麼提出這個詞?恰恰因為我們正在寫下歷史——當現在的一切成為過去,轉捩點將會受到界定與討論;版畫早在前幾個世紀便從印刷術轉變成具有複數性的圖像創作,然而就在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時代,版畫正逐漸蛻變為更加寬廣自由的「版創藝術」——具備版印邏輯與哲學深度,形式彈性同時能結合各種媒材的創作方式。

版畫與玻璃的結合:楊明迭 〈水衣〉(局部) 2018 絲網版印刷、釉料、玻璃

版畫與手工造紙術的結合:楊忠銘 〈無華之境系列: 繁盛與孤影fig. 4〉 2022 浮水印手抄紙

版畫與錄像的結合:徐莘 〈等待夏至〉 2024 單頻道錄像投影、單刷版畫
- 拓繪(frottage)是由德國超現實/達達主義藝術家馬克斯·恩斯特(Max Ernst, 1891-1976)於1925年發展出的自動性創作技法,在法語中有「拓」或「擦」的意思,即英語的「rubbing」。 ↩︎
參考資料:
https://www.moma.org/collection/works/94254
https://www.tate.org.uk/art/art-terms/f/frottage
相關展訊:
2025 ART TAICHUNG 台中藝術博覽會
曜畫廊 Gallery de sol
座落於頂級經典的文華東方酒店內,定位在強調藝術史研究的學術性藝廊,致力於推廣版創藝術作品。